01
公元1400年6月8日夜间,城外燕王朱棣的军队用箭将一封书信射进济南城。
(资料图)
济南城外满是燕王的部队,早已被围的水泄不通。
守城的将领是山东参政铁铉,打开燕军的书信来看,竟然是一封劝降书。
铁铉看过书信之后立即修书一封,用弓箭射回燕王阵营。
燕王朱棣收到回信后大喜,立即打开观看,看后却一脸的黑线。
原来,铁铉给燕王朱棣回信竟然是一封《周公辅成王论》。
朱棣本意是劝降铁铉,可是铁铉竟然讽刺朱棣要学习周公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一样效忠当今的皇帝建文帝。
朱棣看过之后当即大怒撕毁书信,下令猛攻济南。
朱棣像
02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朱棣和铁铉第一次交手了,朱棣起兵之后遇到的第一次失败便是与铁铉交手。
公元1399年7月,因不满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斩杀朝廷官吏占据北平城,以为国"靖难"的名义,起兵南下。
建文帝早有准备,当即命令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北上平叛。
李景隆与朱棣几次交锋均惨败而归,尤其是白沟河一战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河北和山东的明军多地守将不战而降。
朱棣趁势包围济南城,由于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的少量军队防守,所以形势危在旦夕。
此时原本在为李景隆的大军运送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闻讯迅速向济南靠拢,与盛庸合兵固守。
铁铉与盛庸歃血为盟,相约同生共死,最终坚守三个月顽强阻击了燕军的进攻。
由此铁铉和盛庸取得了开展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随后二人趁胜追击收复德州,构建了防御燕军的战略防线。
《明史·盛庸传》记载:"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
铁公祠坐落于济南大明湖西北岸,建于乾隆57年,是为纪念明代铁铉而建,得月亭则建于1929年。
03
后来楚国人死了,大家问偷情者喜欢娶哪一个,这个人却回答"年龄大的,因为她对丈夫忠贞。"
忠贞正直的人,永远受人敬仰。
正如臧克家的诗词所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如果说上一次朱棣有轻敌麻痹思想,而且准备不足的话,那么这一次朱棣统帅百万之众包围济南,可谓志在必得。
朱棣命令燕军猛攻济南城,铁铉带领济南军民拼死抵抗,又是双方僵持了三个月之久。
铁铉见济南危在旦夕,而对面攻城的燕军也已经松懈,决定放手赌一把,夜间亲自带人闯入燕军大营,焚毁了燕军攻城的器械。
这次突袭极大地振奋了明军的士气,但是也激怒了久攻不下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下令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淹济南城。
这让早已精疲力竭的济南军民彻底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满城军民嚎啕大哭。
铁铉眼看济南军民满目疮痍,再也不忍心让大家继续受苦,于是决定:诈降来诱骗朱棣。
铁铉安排人在城门口进行一番布置,并且撤去了城上的防御工事,然后派出千余人出城向朱棣投降。
朱棣不知是计,见到铁铉派上千人前来投降,满心欢喜地下令停止攻城并且主动后撤。
燕军连日作战早已疲惫,见到明军主动投降,营中士卒高呼"万岁"。
第二天,铁铉打开城门,做出迎接的准备。朱棣骑着高头大马洋洋得意地带队准备入城,丝毫没有任何防备。
当朱棣刚刚进入济南城,铁铉早已安排大力士在城楼上放下铁栅栏,同时准备拉起吊桥。
朱棣和随从们瞬间一团惊慌,尤其是朱棣的马头部被楼上扔下的障碍物砸中死去。
朱棣慌忙之中换马掉头逃窜,此时吊桥已经缓缓拉起。
朱棣快马加鞭往外奔驰,纵马一跃逃回自己的大营。
《明史》记载:"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
04
这次吓了朱棣一身冷汗,回应之后恼羞成怒,下令大军全力攻城。
铁铉在济南城楼上全力督战,并且破口大骂朱棣"反贼"。
朱棣肺被气炸了,命令调集大炮猛烈轰击城楼,眼看济南城即将被攻破。
这时候,济南城楼上悬挂起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画像,而且供奉起了朱元璋的牌位。
这又是铁铉急中生智,而且连牌位也是铁铉自己亲自书写。
燕军不便再开炮,最终也无法攻入济南城。
这时候,建文帝派出的二十万大军即将抵达德州,准备截断燕军后勤补给。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